阅读中熏陶,理解中感悟
XX市通用学校 郭爱华
于语文的阅读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小学语文课承担着促进发展,提高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悟,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
一、抓住重点词语的比较,在语言训练中弘扬人文精神。在教学古诗《墨梅》时,先让学生初读全诗,对诗意有初步了解。接着提出“朵朵花开淡墨痕”能否换成“朵朵花开是墨痕”?这一问,一改过去教学古诗先释字再释句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犹如—石击水,一时众说纷纭。当学生领悟“淡”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但“是”却无法表达“淡”的意思,两词不可替换。这是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了诗的意境。在教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满”字,提出可否将“只流清气满乾坤”换成“只流清气在乾坤”。学生一致认为“满”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不是“在”所能替代的。教师因势利导: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色彩的淡墨梅花呢?联系上下文,学生理解了原来诗人并不稀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传播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感悟到《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步一步入情入境,与诗人产生了共鸣,通过语言文字这个信号载体,取得了“诗贵悟”的理想效果,将语言的文化内涵化成了学生的一种人文修养。可见,弘扬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往往不只是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式,也不只是分层,分段,归纳中心,而应使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只成为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且成为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二、跳出单纯的文面读写意义,升华到一种人文理念的实践层次。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讲到“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在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这句重点句时,我与学生展开讨论:老人为什么没有开枪?如果当时你在场,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人因为目睹了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和生命为代价,英勇破冰的场面,从心里喜爱天鹅,所以没有开枪打它们;老人被天鹅们团结拼搏的精神感动了,所以没有开枪打它们……我会想:天鹅之间也像我们人之间有着情感,如果我开枪打它们,那不是太残忍了吗?我会想:鸟儿这么可爱,这么有灵性,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嚼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决定一个人人生力量的性质。这则教学片段中,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课文结尾想象此情此境中“如果你在场,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的发言,尽管角度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感悟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三、在教学课文时,要正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我让学生用“我愤恨”,“我敬佩”,“我叹息”等词语练习说话,一位学生说道“我敬佩逄蒙,敬佩他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获取仙药。”当时我略—迟疑,出与鼓励“创新思维”的考虑,觉这位学生的思考具有独创性,我先对这位学生大加赞赏,说他的观点与众不同,得大家学习。接着,又引导他明白:逄蒙确实爱动脑筋,不达目的不罢休,但他的目的是什么,是吃了仙药,要害死别人,是为了自己卑鄙的欲望不顾别人的生命,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敬佩呢?我们进行语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训练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我们到底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不把握好,那么我们在教学上的任何创新都将是毫无意义的。相信:慢慢地积累厚了,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学生会觉得语文学科是一门能影响自己一生的特殊学科。